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

对待《知己》,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

今天晚上看了话剧《知己》,郭启宏编剧,任鸣导演,冯远征主演。不得不赞的是剧本,一部戏看下来让人有峰回路转之妙,谢幕之际,却又发人深思。

故事的剧情是来自于历史故事,顾贞观和吴兆骞这两个耿直文人是一对好友。吴由于江南科考案,被康熙发配宁古塔。顾视吴为自己的知己,于是来到大学士明珠府上做了一名教书先生,想尽办法希望借助明珠的力量替吴翻案。为了营救知己,顾贞观可以说是竭尽全力:从不喝酒的他当场喝了三碗酒,仅仅是因为明珠大人的一句救人承诺;深知男儿膝下有黄金的他给明珠大人行了下跪礼,也是为了营救;他每天下跪祈求上天保佑知己平安,以至于地下被长年累月跪出了两个坑;才华横溢的他更是有感而发,为了抒发对知己的深厚感情,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《金缕曲》。如此历尽千辛万苦,20年过去了,顾贞观终于把知己吴兆骞从宁古塔营救了回来。然而,朋友见面的一刹那,顾贞观傻了:20年间,宁古塔恶劣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吴——为了生存,他已经成为一个唯唯诺诺、只会毫无尊严地拍人马屁的小丑了,再也不是那个有气节的吴兆骞了。最后,顾贞观无奈地和吴选择了“分手”(这是剧中台词,有人问顾贞观,说:听说你和吴兆骞绝交了?吴回答:不是绝交,是分手。台下大笑),独自一人离开京城回到了江南。

故事到此结束,我们都感受到了顾贞观的悲哀,感叹世事多变。然而,我觉得这不是编剧或导演的目的,我的理解是:对待知己的态度,其实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人生态度,故事并不限于朋友本身,甚至可以说,与朋友无关。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的“知己”——所有我们自认为美好并期望追求的东西——它们是我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。因为它们的美好,才会引得我们努力地去追求、去奋斗,甚至不惜任何代价,所谓:士为“知己”者死,就是一种表现。然而,生活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,等到我们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到达后,往往却发现实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,它和我们最初的理想差了十万八千里。这时候,我们会失望,会沮丧,会愤怒,会指责,会消沉,甚至于绝望。这些都是对待生活的态度。然而,《知己》的导演和编剧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态度:去理解,去宽容,去坦然的接受。生活有时候是残酷的,但既然我们已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,努力过,不论结果如何,当然可以坦然面对,此生无憾!人面对残酷的生活当然是会发生变化的,但他们曾经是我们的“知己”,大家都是凡人,我们应该对他们理解和宽容。就像剧里顾贞观说的:“我们谁都没有在“宁古塔”待过,对于那样残酷的生活环境,我们都不能担保如果自己在那里就不会变”。所以,对于那些迫于生存而变了的人,我们不应该也没有权利指责,我们所做的,应该是包容。

这个话剧是挺好的,冯远征演绎的顾贞观也是非常到位和传神,尽管中间也出现了几次笑场,我觉得就是活跃气氛吧,无伤大雅。如果非要不合时宜地挑点毛病,那就是舞台和灯光。一个是灯光错打了好几次,另一个是场景之间切换时灯光过亮,且没有幕布遮挡,使得情景化减弱,“现场感”增强,让人容易出戏。

没有评论: